陈雄老师聊太极
从练功习拳的实际得知:对于太极拳初学者而言,欲想提高行拳走架的综合水平,一是以基本功夯实拳架才不滑到花拳绣腿;二要提高松着打拳的层次;三是提高身上的腰腿功夫;四是要把拳势动作越练越细;五是提高“用意不用力”的练拳层次;六是从松着慢练进阶“匀连”;七是得有“下面指挥上面,里边指挥外边”的能力;八是推手的检验有助于打拳水平的提高,推手的灵性亦滋养拳架。
一、以基本功夯实拳架才不滑到花拳绣腿
拳谚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基本功扎实了,能把扎实的基本功融入行拳走架了,练武到老自然不空。在一些人眼里,把太极拳看成了健身操,而忽视了它的武术本性。太极拳的学练也应与其它拳派一样,从基本功练起才是正轨。只有夯实坚固的地基,才能建起高耸的大楼。同理,站桩功(无极桩、开立步桩、马步桩、弓步桩、虚步桩、根劲桩)、松腰功(散盘松腰胯、松腰下坠坐势、松腰沉提、松腰落脚、松腰蹲起)、松胯功(托胯、开胯、落胯、塌胯、坐胯、扣胯、转胯)、沉肩坠肘功、太极步(前进太极步、后退太极步、横走太极步)、虚胸实腹功、丹田吐纳功等基本功是提高太极拳功夫和技艺的基础,练习太极拳要一步一步地走,要一层一层地练,没有牢固基础的奠定,就没有拳架质量和打拳水平的飞跃。
二、提高松着打拳的层次
比如把“左搂膝拗步”、“搬拦捶”的左腿脚由向前迈脚出去改为向前松脚出去,向前迈脚出去时,腰胯与腿脚都相对僵滞一点,实腿由于以拙力蹲低为主而造成膝弯夹角变小不少,成为不利于放松的跪膝姿势。以松腰松胯带动左腿脚向前松出去时,腿脚相对较松一点,实腿不是蹲低为主,而是以松腰胯为主,所以膝弯夹角变化较微,成为有利于放松的膝松挺拔姿势。为了对进阶练法心中有数,不妨在身上找一下向前迈脚出去与向前松脚出去的感觉。为了练好向前松脚出去,先练松腰出脚的功法,是这样练的:以腰带动虚腿脚迈出去,实腿膝部只许微少的弯曲,吃劲点在膝窝,这样膝盖受力较小;虚腿的腰椎以下部位往前面斜下方向松出去,轻轻的脚跟落地;接着放松踝关节,脚掌、脚掌相应贴地。同时胸椎、颈椎以上部位往上松。是上下对拉松开之势。
又如以前在练115式大架的“单鞭掌”时,腰胯往左转带动右脚内扣是脚掌抬起离地的;腰胯再往左转后坐带动左脚外撇,也是脚掌抬起离地的;腰胯往右转带动左脚内扣,也是脚掌抬起离地的。这样练法会引发脚踝相对僵硬,又不利于虚脚由虚变实的快速转换,因为由虚变实时,松开踝关节使脚掌趾落地要耗时间,脚掌趾落地后与脚跟松沉入地生根也要多耗一点时间。如果改为放松脚踝的脚掌趾贴地,轻灵的内扣或外撇,那么既有利于放松脚又有助于建立虚脚与地通根的待命状态,脚的虚中有实就会快速转换由虚变实,亦会节省了松沉入地生根的时间。
再如以前在练115式大架承上一式“斜飞势”的“提手上势”时,左脚稍起即落步坐实,右脚趁其落力收回半步,以脚跟虚虚点地于左足之前。进阶改为松腰沉提功理的练法:1、右腿松腰扣胯带动左脚跟、脚掌抬起离地。2、垂右臀松左肩带动左脚趾提起离地上前少许落地。3、身体往后少许左腿左实,松腰塌胯沉到左脚底以上传劲与地面反座力推动右腿提起弓膝。4、以腰胯带动松右膝引脚向前少半步落地,以脚跟虚虚点地于左足之前。“高探马”也可参考改用松腰沉提功理的练法。为了练好第3、第4个步骤,先练松腰沉提功法,是这样练的:立身中正的自然站立,两脚相距一拳之宽,实腿这边身虚领顶劲、松腰塌胯,垂臀,尾闾下坠,松膝,松踝关节的沉到脚跟,髋骨、股骨、胫骨与脚跟贯通似打桩的立于地下。实腿松沉到脚底后以上传劲与地面反座力推动骶骨、尾骨向前翘,通过股骨的杠杆发力撬动虚腿向前弓膝使脚跟、脚掌提起离地。实腿下沉一点,虚腿相应上提一点,虚腿之膝相应弓出一点。后实腿的胯托住前虚腿的胯,骶椎呈后凸弓状,松沉时腿膝有弹性的微弯,不是腿膝懈跪的姿势动作。
三、提高身上的腰腿功夫
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载体,其中腰腿功夫较为重要。何谓腰腿功夫?指腰、腹、胯、裆、膝、踝、脚练出符合太极拳运动之技术要求的功夫。具体说开:腰要有松、直、沉和转换虚实的功夫,腹要有松净与气沉丹田的功夫,胯要有松活、松沉、传劲、合劲和转换虚实的功夫,裆要有圆裆强劲、裹裆合劲等裆劲功夫,膝要有松膝、挺拔有劲、膝扣中展的功夫,踝要有松踝传劲、与脚地合劲的功夫,脚要有入地生根、变换虚实的功夫。
如何在行拳走架提高腰腿功夫呢?比如:以前在练115式大架承上一式“倒撵猴”的“斜飞势”、承上一式“扇通臂”的“翻身撇身捶”、承上一式“右玉女穿梭”的“左玉女穿梭”时,虚脚是分两步的中间停留转换才形成定式步型,有人称为“中间歇脚”的练法。进阶改为松腰胯的大幅度转身上步,练法是这样的:
1、松开左胯带动脚下内碾,身体往右转;
2、稍扣左胯的坐实坐稳;
3、松腰带动右脚提起离地;
4、松胯带动右脚往右转;
5、松腰的带动右脚上前一步,脚跟着地;
6、松腰塌胯、开胯圆裆的沉下,右脚掌、脚趾落下贴地;
7、一边顺着松沉之势一边松腰转胯右转的同时带动左虚腿脚下内碾。以上练法要一气呵成的一步到位,对松腰松胯提出较高的练习要求。这种练法一是有利于提高松腰松胯的层次,二是为了提高腰腿功夫,三是有利于技击的快速应变。当然人老了,出于身体生理原因,“中间歇脚”的练法实属无奈,也正常。
再如:以前在练承上一式“抽身下势”的“金鸡独立”或“上步七星捶”时,左脚尖外撇,身体渐左转,重心渐向前移于左腿,上体前移,渐渐升起,左腿屈膝前弓,蹬右腿,成左弓步,着重于“左腿屈膝前弓,蹬右腿”来形成左弓步的。为了提高腰腿功夫,进阶改为以开胯圆裆的转换虚实来形成左弓步,就是先以松腰、开胯圆裆、虚领顶劲站起成为仆步,接着以劲走腰、胯、裆、膝来转换两腿脚重心,边沉边转的把右脚由实逐渐变虚、左脚由虚逐渐变实实脚有实的入地生根,谓之“实根”;虚脚有虚的贴地通根,谓之“虚根”,是虚中有实的待命状态。初练不久,胯裆劲力较弱,加上腰、胯、裆、膝、脚的协调不够好,由下势仆步转换弓步是较为吃力的,有一个练功习拳的过程。可以看出,两种练法的主要差别在于虚实转换的技术和功夫。
四、功夫源于细节的积累
拳架是由“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和其劲法技法结合实践的运动与经验而构成,积累架子中的拳势细节,有助于提高行拳走架的技术水平。太极拳名家陈照奎老师常讲:“要学好这套拳,必须从难、从严、过细地下功夫。”太极拳名师马虹说:“大小动作须细心,细节积累功夫深”。细节分为外形姿势的细节与内在作用的细节。比如:在练115式大架的“白蛇吐信”,一些练了几年拳的人,没把其中两个外形姿势的细节打出来,一是以松腰开胯带动右手往下按,二是以松腰转胯带动右手往右后捋过来。
又如:在练115式大架的“左打虎势”时,退左脚往后西北方去一步弓出,同时左手经左上绕右下左,经腹前往左上轮成拳置于头之前上方,右手由前稍往左下前绕,遂即变拳沉于裆下。其中以松腰沉胯带动两手相合的练法,不少练了几年拳的人,没把这个内在作用的细节打出来。这个练法就是一边松腰沉胯(弓步前实腿落胯或扣胯、后虚腿塌胯称为沉胯)一边用松沉之势带动两手相合。所以在练“左打虎势”时,一边松腰沉胯一边用松沉之势带动左手往左上轮成阴拳置于头之前方,同时带动右手稍往左下前绕变成阴拳沉于裆下,两拳有与腰胯松沉之势合劲之意。在练“双峰贯耳”时,也是是一边松腰沉胯一边用松沉之势带动两拳往前向上环抱,置于面部之前上方,两拳有与腰胯松沉之势合劲的意思。
再如:在练115式大架的“单鞭掌”时,不少练了几年拳的人,光是知道比划外形姿势动作,没把这个内在作用(在此指拳意与劲道)的细节打出来。开始以腰胯往左转来带动两手的比划是“带势”,是顺手引带的意思。再以腰胯往右转来带动两手的比划是“侧按势”或“捋势”,是顺手侧按或捋的意思。接着右手变钩手往右后正西方的比划是“挂势”,是用腕节或钩手掌背击打对方的意思。再以腰胯往左转带动右钩手的比划是“搂势”,是用钩手搂开对方进犯之手的意思。最后一边松左脚往左前正东方一步弓去一边左掌经胸前以掌心向前伸去的比划是“击势”,是以脚踏对方中门以左掌向其当胸击之的意思。
五、提高“用意不用力”的练拳层次
我师爷雅轩公说:“太极拳一再强调‘要用意,不要用力。’又说‘用力则笨,用气则滞’,所以入手功夫,就是把意识贯注到每一个动作上去。后来到了最高境界,则完全以锻炼神经的清醒灵感为目的。其主要方法,以稳静安舒为基础。在动作过程中,全神贯注,不稍疏忽。但又切忌专注一面,防止有所照则有所不照。更不宜用意过度,致精神外露,已需要做到有意无意,无意有意,要仿佛像一盏明灯至于密室之中,自然无处不照一样。”学练太极拳应有合乎太极拳理法的意念,以指挥肢体按太极拳架子的法来进行学习锻炼,掌握运用,而不用拙力。其实,“用意不用力”,主要是指用意识去支配行动,若是打拳,那便是“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而不是把意识片面地倾注到用力上去。因为意识倾注与用力,则动作容易僵滞而转动不灵、变化不及时。从固本培元的健身养生功效上来说,也是不利于促进气血流通的。所以说“不用力”指的是意识之关注问题,而不是不要讲究恰到好处的劲力。提高了“用意不用力”的练拳层次,行拳走架的知己功夫和技术水平又有进步了。
六、从松着慢练进阶“匀连”
从松着慢练进阶“匀连”,得有周身一家的高度协调之功夫。在网上视频看到武功较高的太极拳名家牛春明、董英杰、郑曼青行拳走架的珍贵镜头,从起势到收势,拳式有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无缺陷、无凹凸、无断续、完整一气,一举动周身轻灵,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观内神意气,外看筋骨皮,气势、神韵俱佳。有些太极拳爱好者打拳时,上个拳式还没松沉到脚底,下个拳式就稀里糊涂的相连了,以为是流水行云、连绵不断的盘架。啥样叫“稀里糊涂”?指不通晓拳式的体用之法、不明白太极拳内涵的状态。如此体操化或舞蹈化的式式相连,是不符合太极拳行拳运功要求的式式相连。“行云流水”是“匀连”的外在体现,然而不单是以美感给人享受的演法。倘若是没有多少拳意和脱离劲道的行云流水,对于太极拳体用结合的追求来说,那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看演练似乎连绵不断,但过渡动作的内在转关处已劲断意断了,或是神相连不上。如把内在的劲与意连接起来,绵绵不断,如长江大河一般,就得在转关处有接劲、传劲的训练才能做到,那样属于练法。倘若在练时候刻意地去追求行云流水,反而不得其法,因为自己的思想已在关注形了,意必然不能到位啊。有个太极拳明师说:“行云流水只是修练的结果,而不是追求的目的。”这句话还是有意思的。真正的行云流水打拳,得有腰胯带动四肢、轻沉兼备、以内带外、意气劲合一功夫的支持。
七、打拳追求“下面指挥上面,里边指挥外边”
郑子太极拳最突出的一句话是“下面指挥上面,里边指挥外边”。如是“下面指挥上面,里边指挥外边”的打拳,得有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功夫,才能有效指挥。上半句“下面指挥上面”是取自张三丰拳经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这就是说为根的脚先动。不少初学者打拳习惯都是手先动,应该是以脚根先动来带动手上的动作,所以说要养成“下面指挥上面”的打拳习惯。下半句“里边指挥外边”较为抽象,是以里边意气来带动外边姿势动作的意思。练出气沉丹田的功夫之后,平常打拳就得用上丹田,但不要刻意去求哦,把神领起来就够了。
八、推手的检验有助于打拳水平的提高,推手的灵性亦滋养拳架
练习太极拳,基本功与拳架是基础。太极推手是检验拳架的方法,通过推手,才能加深对太极拳的理解和鉴别拳架的正确与否,有助于打拳水平的提高。太极推手的虚实、劲路等变化,自然使拳势产生了带有智慧的灵性,打拳分享了这种灵性,亦滋养拳架。
在此举几例如下所述:
1、如果在推手中容易给对方捋採,说明自己打拳时可能有身体过于前倾或弓步的前腿膝过于向前。
2、如果自己在后坐捋化中给对方轻松的挤失重,说明自己走架时可能有身体过于后仰或半马步的后腿臀坐过脚跟了。
3、如果在推手中容易给对方拿住肘关节,说明自己走架时可能端肩或抬肘。
4、在推手时很难化解对方的封手,说明自己走架时可能虚实转换不够好。
5、自己容易被对方推出去,说明自己走架时没能松沉到脚底,脚下没根所致。
6、如果自己在推手中较多出现或顶或丢,那么说明自己走架时不够松。倘若没有松去推手的话,自己身上的肌肉就是负担,负担大了变化就慢了。
7、拳架的劲路能在推手中得到检验,比如“揽雀尾”后坐推势、“单鞭”左手伸出击人、“斜飞势”右挒左肘的劲道,拿去推手检验就知道是否练对了。
修改补充于2018年6月12日
标签: 长江体育客户端
评论列表
势”时,左脚稍起即落步坐实,右脚趁其落力收回半步,以脚跟虚虚点地于左足之前。进阶改为松腰沉提功理的练法:1、右腿松腰扣胯带动左脚跟、脚掌抬起离地。2、垂右臀松左肩带动左脚趾提起离地上前少许落地。3、身体往后少许左腿左实,松腰塌胯沉到左脚底以上传劲与地面反座
胯(弓步前实腿落胯或扣胯、后虚腿塌胯称为沉胯)一边用松沉之势带动两手相合。所以在练“左打虎势”时,一边松腰沉胯一边用松沉之势带动左手往左上轮成阴拳置于头之前方,同时带动右手稍往左下前绕变成阴拳沉于裆下,两拳
陈雄老师聊太极从练功习拳的实际得知:对于太极拳初学者而言,欲想提高行拳走架的综合水平,一是以基本功夯实拳架才不滑到花拳绣腿;二要提高松着打拳的层次;三是提高身上的腰腿功夫;四是要把拳势动作越练越细;五是提高“用意不用力”的练拳
腰腿功夫;四是要把拳势动作越练越细;五是提高“用意不用力”的练拳层次;六是从松着慢练进阶“匀连”;七是得有“下面指挥上面,里边指挥外边”的能力;八是推手的检验有助于打
转换由虚变实,亦会节省了松沉入地生根的时间。再如以前在练115式大架承上一式“斜飞势”的“提手上势”时,左脚稍起即落步坐实,右脚趁其落力收回半步,以脚跟虚虚点地于左足之前。进阶改为松腰沉提功理的练法:1、右腿松腰扣胯带动左脚跟、脚掌抬起离地。2、垂右臀松左肩带动左脚趾提起离地